香港证券市场交易成本结构即将迎来重大变革。中信证券华南、广发证券、东吴证券等十余家内地券商近日密集发布客户通知,明确自6月30日起,香港市场的股份交收费规则将全面调整。
新规将显著降低小额交易成本
根据香港交易所及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公告,新规将股份交收费费率从现行的按成交金额0.002%上调至0.0042%,并同步取消原最低2港元、最高100港元的收费限制。此次调整适用于沪港通、深港通、B转H、H股“全流通”等交易渠道,直接影响通过上述渠道参与港股交易的内地投资者。
关键临界点为4.76万港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费率调整的核心在于重塑交易成本结构。财富投研首席投资顾问付少琪指出,新规将显著降低小额交易成本,同时提高大额交易费用,关键临界点为4.76万港元。
“改革无疑将大幅降低小额交易成本。交易金额越低,受益程度越高。”付少琪举例说明,“例如一笔1000港元的交易,过去需支付最低收费2港元,调整后仅需约0.042港元,降幅高达95%。低于4.76万港元的交易费用降低,高于此金额则成本上升。以100万港元交易为例,费用将从20港元增至42港元,增幅显著。”
和讯首席投资顾问申睿也提醒投资者关注交易金额变化带来的影响:“对于交易金额较大的投资者,交易成本可能增加,对于成交额小于4.76万港元的交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拆,以享受更低的费率。”
关联改革与目标:配合“最小报价单位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费率调整并非孤立事件,它与香港市场另一项重大改革——“下调最低上落价位”(即最小价格变动单位)紧密关联。港交所于去年12月宣布将分阶段实施该政策,旨在缩小交易价差,便利大单拆小执行。
港交所在相关咨询总结中指出,在原有收费结构下,最低收费的存在导致小额交易成本相对畸高。若最小报价单位下调导致平均交易额下降,整体交易成本反而可能上升。因此,本次取消最低和最高收费限额并调整费率,旨在配合最小报价单位下调政策,努力实现“整个市场成本中立”的目标,同时提供更公平的成本结构。
提升流动性,结构或将变化
专家普遍认为,新规将深刻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和香港市场的流动性格局。付少琪表示,费率调整与“最小报价单位下调”政策相结合形成的“组合拳”,将大大改善港股市场流动性,助力实现“市场成本中立”目标。
“过去普遍认为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散户为辅。未来随着散户交易成本降低,其交投活跃度及交易金额无疑将显著提升,对香港市场的流动性也将带来明显改善。这对实现港交所提出的市场成本中立目标无疑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付少琪解释道。
内地投资者需关注汇率风险
对于通过港股通参与交易的内地投资者,申睿特别提醒:“在把握4.76万港元这一成本临界点的基础上,需警惕汇率风险和波动风险。”
他分析道,对于小额投资者而言,交易成本降低后,整体策略上可适当增加交易频率,但仍需注意风险控制。“由于港股通采用港币报价、人民币交收机制,交易成本仍会随汇率波动而变化,投资者需对此保持关注。”申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