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华总商会日前举办“世界青年华商论坛”,以“联动大湾区共创新机遇”为主题,探讨如何善用香港功能优势,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深化区域合作建设注入新动力。
一直以来,香港中华总商会为港商联接内地商贸机会和拓宽海外市场提供平台和桥梁。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强调建设教育人才科技的强省,从科技创新方面,香港和广东合作,与广东实现优势互补,大湾区的城市应强强联合一起“走出去”。
坐落在香港中环的香港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00年,至今已经有123年。商会办公室装修得十分古朴、庄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照片墙,上面悬挂着历任商会代表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见证着香港中华总商会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双向平台
今年6月25日,广东省明确提出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具体而言,明确“1”是锚定一个目标——“走在前列”总目标;“3”强调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10”是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
对广东省新的战略部署,在蔡冠深看来,这为粤港两地联动提供了新机遇。他认为,“1310”具体部署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广东省在教育、人才和科技建设方面实力雄厚。香港和广东合作,便能借力广东的各项优势。
他举例称,绿色金融是香港的优势,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地亦可以在环保、绿色议题上合作。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今年4月到访深圳,参观了内地最大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集团总部,了解其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的最新发展情况。香港特区政府此前表示,考虑在九龙东兴建的高架无轨捷运系统引入比亚迪生产的“云巴”。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可以作为双向平台,吸引国际及香港企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企业合作,推进企业国际化,促进经济活动。据香港投资推广署的数据显示,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枢纽和跳板,内地对外直接投资有六成投往香港,或经香港投资到其他地区。
对此,蔡冠深表示,香港跟内地合作多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内地拥有齐备的产业结构,不仅有很多规模大的央企、国企,主攻大型的基建制造业,如高铁、飞机场的建设等,也有很多民营企业或工厂,从事如纺织、电子工业等。
“香港的优势在于发达的金融、贸易、现代服务业等,同时,更具优势的是香港与东盟很多国家维持了数十年的国际关系资源,而目前要做的就是强强联合一起‘走出去’。”蔡冠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中一个定位就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企业可以跟港商一起“走出去”,做好“一带一路”共建是发展的方向。
瞄准中东、东盟市场
近年来,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经济增长较好,而且均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因此,香港特区政府亦频频到访当地,加强与其商贸联系。今年2月李家超先率代表团访问沙特及阿联酋,在5天半内走访了3个城市,签署了13份合作备忘录或意向书,成果丰硕。
随后7月,他再率领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三个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进一步加强香港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和投资合作,为香港发掘商机,说好香港故事。这是李家超上任后第二次访问东盟国家,显示香港高度重视东盟市场。
“特区政府目光非常精准,一个是东盟,一个是中东,这两个地区都应是香港发展的方向。”蔡冠深表示,东盟与香港经贸关系深厚,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与大湾区的关系千丝万缕,东盟拥有6亿多人口,亦属于庞大的消费市场。
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香港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1294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已有超过80家总部设于东盟地区的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去年东盟与中国内地约有79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通过香港进行。
“以前我们在东盟购买如农产品等低价产品,如今东盟的生活水平也像大湾区一样逐渐提升,变成了一个消费市场。”蔡冠深表示,现在新的趋势是发展高新科技,东盟国家目前在效仿中国以前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其电子平台、电子商务、物流等,虽然东盟的规模没有中国大,但亦可带动双向贸易的发展。
蔡冠深指出,作为投资市场,比如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当地政府亦十分关注新能源汽车、储能、绿色电力等行业,同时这些亦是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行业,与东盟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潜力和机遇都是较多的。
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香港与中东40多年前已有航空业务联系。在商贸方面,香港与中东国家早已建立非常紧密的贸易关系。以阿联酋为例,香港于2021年已是阿联酋第七大出口市场。双方更在2019年签订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协定在2020年全面生效。
“中东是一个新的发展地区,中东不缺资源,拥有大量资金,香港可考虑吸引中东的资金在港进行资产管理和家族办公室业务。至于投资,则可以在中东关注低碳与科技等领域。”蔡冠深希望,无论是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还是香港的企业都应该抓住东盟和中东的机遇。
广东不仅有人才还有资金
《21世纪》:香港中华总商会有6000多名会员,他们跟大湾区内地的商贸往来非常紧密,请问在当下的环境下,这些会员对于大湾区内地的投资信心如何?
蔡冠深:香港中华总商会跟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是最早一批到珠三角去投资的。所以我们中总的会员对大湾区(内地)非常熟悉,过去四十年基本都连在一起,我们对大湾区的发展充满信心。在疫情过后,我们的会员企业投资首选还是大湾区(内地)。现在很多(会员)到东盟或其它地方去分散投资,可是相比之下,大湾区(内地)的风险比较少,机遇比较高,因为在其它的国家或城市,他们还要一段时间来熟悉情况,我们对大湾区是充满信心的。
《21世纪》:在您看来,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港商有哪些商贸优势和政策支持?
蔡冠深:对于港商来讲,我们已经投资了四十年,现在大湾区(内地)有成熟的全产业链的配套设施,特别现在广东强调要高质量发展,要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大湾区现在最强的就是整个产业集群已经有了。大湾区(内地)的优势除了营商环境以外,重要的就是他们人才济济。
以前,我们考虑的是当地便宜的人力资本,可如今,高新科技需要优秀的科研人才,广东是有(人才)的,除了科技基础比较好,现在创投的资金也较多,很多香港企业到大湾区(内地)创业,人才也有,资金也有,非常有利于他们发展。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湾区拥有8600万人口,是个高消费的地区,我们投资生产之后还要卖东西,市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吸引港商的优势。
《21世纪》: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地缘政治因素和全球的高息环境,使全球经济受到影响,除了关注大湾区,港商是否也应该去关注一些内地其他更辽阔的城市?
蔡冠深:你说得很对。现在总的来说大家的投资意欲相对比较保守,因为地缘政治给全球带来的不确定性比较多,除此之外,在高息的环境中,利率较高,第一借钱难度高,第二借钱成本也高,在这个情况下投资要比较谨慎。
现在港商需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除了在大湾区投资,他们还会考虑全国其它地方的优势,一旦有较好的机遇,他们就会集中起来。另一个现在中国受到(美欧)一些出口限制,很多港商、外商都考虑转向到东盟投资,他们在中国生产原料,到东南亚装配,变成当地来源的货物,运到欧美国家就能规避政治的风险等等。还有一点是配合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走出去”,我们港商跟海外的市场,特别和东盟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他们“走出去”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可以规避风险,是一个新的趋势。
《21世纪》:香港作为“走出去”的一个平台,内地的很多企业想要“走出去”,香港可以为大湾区或者内地其它城市的企业提供哪些“走出去”的便利优势呢?
蔡冠深:香港跟内地合作多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多大的央企、国企的强项是大型的基建制造业,如高铁、飞机场的建设等等,都是由大企业负责的,也有很多民企的工厂,如纺织、电子工业等等,这些都是内地相较于香港的优势。香港的优势在于金融、贸易、现代服务业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优势的就是跟东盟很多国家维持了几十年的关系资源,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强强联合一起“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中一个定位就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要跟港商一起“走出去”。
大湾区可联动发展绿色经济
《21世纪》:最近广东省提出“1310”具体部署,作为企业家,您未来是否会关注广东省这个新的部署,您会如何部署后续的商业计划?对于港商来说,他们是否会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契机?
蔡冠深:广东提出“1310”具体部署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我认为“10”即在10个领域里面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广东现在是建设教育人才科技的强省,在此基础上,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和广东合作就能吸纳广东的优势。此外,现在发展绿色经济,而香港的一个优势就是推动绿色金融,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是不可分割的,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遇。另外还有新能源的建设,储能、电池等,除了锂电池以外,还有绿氢,香港对氢能发展非常感兴趣,在新规划里,除了传统的金融以外,我们还扩展到绿色金融,基于贸易物流、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方方面面互相配合,抓住“1310”的机遇。
《21世纪》:您先前提过,在北部都会区的提案里要打造一个深度合作的示范平台。请问在具体的要素上,如人流、物流、资本和数据,是如何具体地深度合作?
蔡冠深:河套地区地处北部都会区与深圳的接壤地带,“一区两园”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非常重要,企业在河套地区设厂或设研发基地,是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如何才能让双方人员自由流动,即人员的便利化流动,因为除了高管以外,还有很多员工。我们希望能有一日多次往返的签证,利用人脸识别一刷就过去了,可以方便港深两地通勤,我认为人员的流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们需要吸引外国的高管来,应该考虑能让他们多次往返的签证。
人流、物流方面除了传统的货物流通以外,更重要的是科研的样品和医疗产品的绿色流通,像生命科技需要研发许多医疗的技术问题,科研的产品不能自由流动也是个问题。除此之外,科研需要资金,我们可考虑建立河套的共享资金,无论哪一方的企业都可以共同享用。
除了人员、货物的流通,还有数据的流动,大数据、人工智能都离不开数据。在河套设立数据平台,一方面可以共享数据,更重要的是可以流通。双方的企业或单位的数据可以自由流通,但不会流通出去,比较安全。这是我们希望发展的方向。
留住人才香港应提升综合竞争力
《21世纪》:人才对于香港发展或者跟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联动都非常重要,高才通问题最近备受各界关注,请问您认为大量的人才进入香港会影响到本地人才的就业吗?
蔡冠深:我认为影响不大。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人员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认为香港好可以选择留在香港,认为香港不如其它地方则可以流出去,所以香港既有移出的移民,也有引进来的人才。
我认为香港应该要有吸引人才的竞争力。政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竞争力,否则被吸引进来的人找不到工作,发现环境并不适合,最后只能离开。所以提高香港的综合竞争力是最重要的。香港特区政府最近的人才通的政策非常成功,有十多万人申请,吸引了几万人进入香港。
吸引人才的同时,我们要安排好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措施,以免他们最后因不适应环境而离开。所以,我认为要提高我们的综合竞争力,提供良好的社会配套。人才是双向的,现在很多香港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这不一定就是人才流失。因为将来大湾区基本上是共通的,我们可以当天去深圳、去广州,也可以当天来回,内地的人员也可以在香港工作。
《21世纪》:您经常要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出差公干,您认为这几年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对您产生了哪些便利呢?
蔡冠深:变化非常大,我跟广州、深圳的互动非常多。我前两天在香港举行活动,第二天早上乘坐八点的火车到广州,出席了一个中法的工商高峰论坛,晚上搭乘九点多的火车,只需50分钟就回到香港了,当天来回办完事。当天来回深圳跟广州表明“一小时生活圈”已然实现。
应关注双向贸易和投资市场
《21世纪》:香港特区政府最新一份的施政报告里提到,未来香港会关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请问港商在这两个地区有哪些机遇?港商可以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哪些行业开展业务?
蔡冠深:我认为特区政府目光非常精准,一个是东盟,一个是中东,这两个地区都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首先,东盟跟香港关系深厚,东盟华侨跟我们的关系千丝万缕。东盟拥有6亿多人口,这是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前我们在东盟购买农产品等低价值产品,如今东盟的生活水平也与大湾区接近,变成了一个消费市场。所以香港很多产品也在东盟销售。涉及的行业有很多,首先是金融,金融业是我们强项,金融服务、房地产是我们一直投资的项目。新的趋势是发展高新科技,他们在电子平台、电子商务、物流等方面大量投资,中国以往的发展足迹现在慢慢都拷贝在东盟身上,当然东盟的规模没有中国大,我认为双向的贸易是第一个(机遇)。第二个是投资市场,比如马来西亚、越南等等,他们新的领导层希望和我们探讨新能源汽车、储能、绿色电力等等,机遇是非常多的。
中东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地区。中东不缺资源,拥有大量资金,我们可以吸引中东的资金到香港投资,主要是资产管理和家族办公室,帮助他们理财。此外,他们(人口)比较年轻,又有资金,重要的是要推动他们的消费市场。最近中东购入不少新能源汽车,同时他们也抓住发展低碳经济,所以很多关于低碳科技等领域的投资都要投在中东。无论是大湾区内地的企业,还是香港的企业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21世纪》:最近欧美经济不是很景气,需求会较少,港商可能现在需要从外贸市场转向内地的市场,而这两个市场的需求又有所不同,作为商会来说,如何引导港商更好地适应内地的需求?
蔡冠深:以前我们以出口为主,在内地加工,出口欧美,现在欧美的经济也并不理想。我们认为在未来,“双循环”里的“内循环”是我们一个大的机遇。(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特别是沿海的地区消费率比较高,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除了传统的产品,我们还需要按照内地的文化来做设计,譬如繁体字就不适应内地的文化。所以一定要本地化,这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产品以外,我们还需要提升现代服务业,从以前销售产品到现在销售服务。我们的专业服务,像律师、会计师、建筑师等,也要抓住内地庞大的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不光是传统的产品,一件服装、一只皮鞋,而是全方位的服务业都可以进到内地。
《21世纪》:像您说到有设计师进入到内地城市,为什么内地的企业会选择香港的设计师?他的优势在哪里?
蔡冠深:香港是一个时尚之都,香港人的喜好基本都是跟全球同步。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全部照搬外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恰当的。把外来的优秀元素和内地的元素相结合,比单纯是外来元素好。
香港的优势在于它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我们既了解内地,又了解世界,二者融合形成了香港的特色,这也是港式文化、港式餐饮等深受众人喜欢的原因。
|